“关于加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力度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将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非遗工作重点,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使保护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焕发生机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队伍建设,非遗传承发展的主体得到促进。
一直以来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认定、培育、管理上下功夫,不断优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增强非遗传承的后劲和活力。
一是依法“建”好队伍。2017年以来,紧盯《条例》,依法规范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全市拥有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3名,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95人,县级223人,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市县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群队伍。2022,我市推荐的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心澄入选了江苏省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
二是依法“管”好队伍。为提高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市文广旅局制定出台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办法》和《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细则》,明确传承人职责和相关工作制度,每两年对传承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养、传承使命等内容开展一次评估,以制度的形式彰显工作的严肃性。在管理过程中,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守法典型为其他传承人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方面做了良好示范和榜样。
三是依法“用”好队伍。连续举办七届镇江民俗文化周、六届梅庵琴荟活动,选派镇江恒顺香醋、太平泥叫叫、镇江锅盖面等项目非遗传承人主动走出去,参与成都国际非遗节、济南非遗博览会、大运河文博会、陕西渭南国际非遗交流周等全国性非遗交流展示活动,通过展演和交流促进非遗传播,提升我市非遗的对外影响力;同时每年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的“非遗六进”活动近300场(次),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市文广旅局创新工作方式,组织传统医药、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创作了一批提振信心、传播正能量的非遗抗疫作品,为抗疫加油助力,相关做法受到上级肯定和市民好评。
(二)加强政策支持,非遗传承发展的基础得到夯实。
一是加强资金扶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镇江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四年多来,全市共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370余万元,市级财政安排非遗保护专项补助资金270余万元,全部用于全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传承人的传承传习活动。在支持授徒传艺方面,向市级非遗代表性每人每年提供2000元的传习补助(2020年增发了每人1000元的纾困补助,镇江成为全省唯一为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疫情补助的城市)。今年7月,市文广旅局又安排近两百万元,对包括非遗保护单位在内的文旅企业进行纾困解难,提振了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战胜疫情信心,有力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向好发展。2023年,积极帮助支持江天禅寺争取到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5万元。
二是培塑先进典型。全市文旅、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积极主动抓典型、树标杆,对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近年来,全市有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多个方面获得国家和省市表彰。比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获得2023年十大“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B类和江苏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军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镇江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为全市非遗传承人树立了榜样,有力增强了传承人队伍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三是打造品牌示范。为推动非遗项目“连接现代生活”,更好实现活态传承,坚定支持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成功打造了“梅庵琴荟”知名非遗品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存创成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培育了恒顺香醋、宴春酒楼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镇江梦溪琴社1个省级传承示范基地;指导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西津渡和宝华山景区分别创成首批江苏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力度,使非遗工作更加卓有成效,努力将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做的更好。
1.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投入。对现有非遗项目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力争让每个非遗项目得到较好地保护和发展。二是政策扶持。对上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我市非遗项目的研究、宣传传播和传承力量的培育等。
2.进一步提升保护质量。一是调动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形式丰富的带徒授艺活动。二是引导和组织传承人群积极开展非遗保护研究,不断提升非遗保护理论水平。三是在传承人认定上更加注重年富力强、富有情怀和技艺精湛人员。
3.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一是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搭建各种线上线下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和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不断拓宽非遗产品的营销渠道,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积极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景区与非遗“不期而遇”,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
4.进一步打造非遗品牌。推动一些有特色、有创意、有潜力的非遗项目打造“非遗守望空间”和传承(体验)基地,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新空间,形成一批以非遗元素为核心内容的镇江非遗品牌。
5.推进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重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建立完善镇江市非遗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其在项目传承、宣传推广和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