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门进行了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以目标导向锚定文旅融合的发展规划
(一)凝聚发展合力。2月10日召开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强调要顺应“一切皆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趋势,推动各地各部门形成“+旅游”的意识,重塑镇江旅游新业态,增强镇江旅游竞争力。4月底武鸣副市长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推进全市旅游工作,明确2023年旅游发展重点任务,聚焦项目攻坚突破、乡村文化旅游、文旅深度融合、服务环境提升和文旅宣传营销五大方面,列出全市旅游80项重点工作,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二)明确发展思路。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台《镇江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镇江“打造国际文旅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发展定位,确定“人文名城”、“文心研学”、“生态康养”、“休闲乡村”、“亲子乐园”、“夜间文旅”等6大代表镇江的特色产品体系和“全域文旅”、“工业+文旅”、“交通+文旅”、“数字+文旅”等4类“+文旅”业态,梳理出16条全市旅游重点项目任务清单,主要包括:建设重大文旅品牌、招引拳头文旅项目、打造金山湖等旅游度假区、建设全国红色旅游高地、培育乡村旅游主题村等,并进行任务分解。
(三)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马明龙书记任第一组长,徐曙海市长任组长,包含近60个成员单位和地区。印发《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细则》等工作章程。同时鼓励各地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确保“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有力度、不走样、可持续。
二、以场景美学塑造文旅融合的美好体验
(一)联结公共服务。围绕“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示范年”,全力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迎检。实施“文艺拾光浸润”工程,将文化元素有机植入旅游产品,依托西津渡文旅资源集聚效应进行试点示范,打造10个文旅驿站、10个小剧场、10个“民星绽放”艺术空间、10个文心书坊、10个非遗守望点等一批文旅融合新空间。
(二)促进城市更新。有序推动招隐寺、五柳堂、梦溪园沈括故居遗址、亚细亚火油公司等重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推动打造山巷古善清风街等网红街巷建设,提升环境舒适度、业态集聚度,充分彰显镇江古街巷落历史文化。实施“文物可阅读”项目,为299个文物保护单位制作解读二维码,让文物会说话,唤醒城市记忆。
(三)推动景区提质。针对我市传统旅游区普遍存在的“有流量无留量”问题,我们将不断提升景区、度假区等产品品质,瞄准旅游二次消费市场,增加沉浸式演艺、露营、夜间光影秀等互动体验项目,补足餐饮、住宿、购物等要素供给,尝试分步骤免费开放政策,逐渐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
(四)做优智慧文旅。改版“宜游镇江”微信公众号平台,建立线上文旅商品购物商城,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智慧化建设,指导镇江博物馆创建省级智慧旅游景区。
三、以跨界合作丰富文旅融合的产品供给
(一)聚焦项目招引。突出“文化旅游项目攻坚”主抓手,建立文旅“大招商”工作机制,联合出台文旅产业招商政策,召开全市文旅项目招商推介会,签约一批文旅项目。
(二)发力乡村旅游。今年,我们将围绕“‘乡’见四季 ‘村’光镇好”主题,,打造包括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单位)、主题村、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项目等10余个乡村旅游村镇品牌,推出10余条“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开展百余场乡村旅游活动,发挥乡村旅游独特气质,开拓融合发展之新。
(三)创新研学旅游。重点打造“文心”研学品牌,联合市教育局编制全市研学旅行发展实施意见,出台研学服务机构等地方标准,推出现代休闲农业类、红色旅游类、博物馆类等5类研学代表教程,打造一批代表镇江的研学旅行线路,打造研学旅行镇江样板。
四、以系统构筑打响文旅融合的城市品牌
(一)讲好镇江故事。推出一整套全社会、全媒体共同参与的镇江故事讲述宣传活动,围绕讲好镇江故事,如何讲、怎么讲、谁来讲进行系统宣传,充分运用文旅推介官、导游、文物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力量,深度聚焦镇江3000多年历史文化,开展《飞越镇江》、镇江文脉、何以镇江、“汇聚力量 ‘非’常镇江”等10余项系列宣传活动,整合各方力量,采取短视频、游记、广告语、动漫绘画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好“镇江故事”。开展城市旅游宣传语征集、评选,推出反映镇江山水风光、人文特色的宣传口号。
(二)做活节庆活动。组织一批多层次、受欢迎的品牌节庆和推介。举办好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指导各地办好丹阳眼镜旅游文化节、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扬中河豚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方位推进资源整合。赴长三角城市开展宣传推介,开展百佳旅行商走进镇江等推介活动,努力做好城市文旅“运营商”。
(三)拓展文旅消费。实施一系列实打实、有影响力的消费促进活动。实施“宜游镇江”文旅消费促进工程,按季度举办4个不同主题的文旅促消费活动,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全要素全链式融合发展。开展非遗文创大赛等,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数字应用以及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等新型消费,以高质量、多形式供给促进和扩大文旅消费。
五、以要素赋能完善文旅融合的服务保障
(一)优化硬件配套。围绕旅游过程所关联的交通、停车、如厕、标识、休憩设施、市场秩序、安全、集散中心等8方面,形成一整套服务的标准和流程,强化旅游精细化管理,提升我市旅游配套服务的水平。
(二)提升软件环境。拓展全国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经验,在全省率先对文旅企业实施信用分级分类评价。创新实施“文旅信用+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文旅经营主体实施数字人民币消费补贴,提振消费需求。加强剧本杀等文旅新业态的安全监管,实施柔性执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夯实人才队伍。组织建设“我们身边的场馆”活动类、“文艺播种”培训类、“民星艺术绽放”展演类、“淘文化网”演出类、“传统文化‘六进’”宣讲类、“文艺新空间”管理类、“文旅推介官”宣传类等10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旅服务中来。
期望各位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欢迎提出更多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