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B017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提升镇江旅游景点文化属性的提案》已收悉。我局会同镇江市委宣传部等专门进行了研究,现答复如下:

文化是旅游永恒的话题之一,脱离了文化,旅游便失去了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要论述为我们高质量开展文旅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绵长,底蕴深厚。2023年春节,我局联合有关单位、部门拍摄了一段《镇江明天会更好》的微视频在各级各类媒体火爆出圈。短短435秒的内容,将一个立体丰润、生动鲜活、特色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尚清戏台的名角,因镇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唱响唱红自媒体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是我市一直以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的一定成效。

一是着重提质增效,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新成果。文旅惠民开展我们身边的文化场馆社教活动超900场,成功举办2022(第十六届)中国镇江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获评镇江市十佳民生实事;全年完成城乡文艺播种志愿辅导1300场;全民艺术普及六进活动近3000场,送戏下乡演出近200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14个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全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稳中有进,65件作品获得省级奖项。

二是聚焦精品打造,勇攀艺术创作高峰。现代扬剧《茶山女人》成功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丹剧《凤先生》被评为省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小品《这个赞点不点》获省五星工程奖;锡剧《太平洲上》入选喜迎二十大省新时代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2022年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投入剧目。

三是注重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西津渡景区、宝华山景区创成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江苏恒顺创成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全年受理考古前置项目77个,面积约808.85万平方米,验收完成各类考古项目61个,有力保障重大项目涉及土地如期上市。

四是创新宣传营销,不断讲好镇江故事。媒体联动开展我为镇江旅游献良策”“我为镇江旅游打个卡”“我为镇江旅游作代言”“我为镇江写一句导游词”“网眼看镇江满眼好风光百网聚焦镇江旅游5大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评选出十佳金点子、十佳旅游精品线路、10镇江文旅推介官”“十佳导游词等奖项,累计参与人次近900万,报、网、端、屏、圈、群、号、频全媒体传播量超1亿次。撰写《关于我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的分析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整体设计,体现镇江文旅特质

一是2023210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确立了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的城市旅游定位,为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是对镇江文化和旅游资源梳理基础上的深度提炼和解析。

二是牵头制定了《意见》,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印发了《2023年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构建了镇江旅游高质量发展崭新路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六大产品体系。

人文名城产品体系。实施何以镇江文物活化利用项目,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制作解读二维码,打造山巷古善清风街等网红街巷,推进王家花园等文物保护项目和五柳堂等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启动丹阳南朝帝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支持文商旅融合圈植入休闲文旅消费业态,彰显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文心研学产品体系。联合出台全市研学旅行发展实施意见,将研学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全市研学旅行体系建设,对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营)地等研学主体系统宣传,打造镇江研学旅行品牌。培育红色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力争句容市创成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生态康养产品体系。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优化圌山、宝华山、茅山片区康养度假业态布局,启动金山湖、仑山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论证与申报,推进三山、南山、茅山、宝华山等传统景区提质扩容,瞄准旅游二次消费市场,丰富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推进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等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休闲乡村产品体系。启动2023乡村文化旅游年,印发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旅游五百工程,选拔和展示百村百碗乡土地标菜和百村百品农副产品,创新简化百村百宿乡村民宿审批程序,打造百村百里慢行乡道,展演百村百场四季村晚,举办百余场乡村旅游节庆,示范性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主题村,创成不少于310个乡村旅游品牌或示范项目,完成乡村旅游集聚区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验收。

亲子乐园产品体系。积极盘活魔幻海洋世界重大项目,支持奥悦冰雪馆资产重组,指导香海琴枫等亲子乐园增强乐园文化原创能力,塑造主题IP形象,支持创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将其打造成为承接镇江及周边亲子游市场的重要载体。

夜间文旅产品体系。围绕一地一特色,打造京夜无眠”“润州明月夜等属地夜经济品牌,培育心湖不夜街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古运河夜游等夜间文旅项目建设与提升,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灯光秀等夜间文旅项目,让流量真正转为留量

(二)加强宣传,讲好镇江故事

1.彰显城市形象,实施接地气营销

城市形象是城市流量的快速入口,也是不断变化的风口,只有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用心经营和创意营销,才能维持城市形象传播的竞争力。打造走新入心的政务宣传精品,提高官方账号发文质量,创造新鲜话题增加网民讨论和转发,增强网友的代入感和满足感。立足三千年的文化特性,打造与城市生活同频共振的系列文旅宣传,实现文旅产品体验与情感认同的双重绑定。因势利导地将旅游流量延伸至人才招引领域,增加城市青和力,推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发展。

2.聚焦城市形象,实施大旅游营销

一是创新宣传推介。围绕讲好镇江故事,打造镇江文旅品牌形象体系和宣传口号,加强与国内外重要媒体合作,采取短视频、游记、动漫绘画、征文、摄影等宣传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讲好镇江故事

二是实施全民营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服务,对接触游客的一线工作者开展文旅知识宣传和专项培训,鼓励自媒体平台制作和传播镇江文旅宣传短视频,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联盟。

三是开展节庆营销。通过节庆活动、文艺展演、体旅赛事等方式,做特全市文娱活动,打响文旅节庆品牌,办好(第十七届)中国镇江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等重点文旅节庆,举办或承办江苏省智力运动会等品牌赛事。

(三)群众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加入

当前,我市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均建立了队伍稳定,活动开展常态化的志愿者队伍。今年“春节”“五一”期间志愿服务有效跟进,各重点景区均安排了免费讲解、文明引导等志愿者,为假日旅游市场保驾护航、增色添彩。

下一步,我市将引导各A级旅游景区全面开展志愿者工作,设置志愿服务团队、亮明志愿服务项目、备好便民惠民物资,深化开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等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暖心、更加便捷、更有温度的服务。引导非景区有序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四)多措并举,推动文明旅游实践

一是保洁秩序综合引导。市文明办将会同市创建办督查组,不定期对各旅游景区加强明查暗访,及时将发现的问题线索反馈各责任主体,全面提升各景区的公共环保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管理等工作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洁净、更加清爽、更加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是文明旅游氛围营造。市文明办联合各责任主体在景区显著位置设置大型景观小品,并且在景区售票点、景区进出口等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旅游等公益广告。同时,在春节、五一、暑期、国庆等旅游旺季,在《镇江日报》等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加强对文明旅游的正面宣传引导,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宣传质效。

三是以主人翁精神,展示城市旅游文明。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不仅要当地政府行动起来,更要全城自发行动和全民自觉参与,用热忱的言语诠释对家乡镇江的归属感,用质朴的行动传递大爱镇江的城市形象。从一线工作者入手,加强环卫工人、司机、导游、社会餐饮、商场销售员等直接接触游客的重要主体的职业荣誉感培养和文旅常识宣传,将其动员成为镇江文旅形象的积极传播者,以实现对镇江文旅形象的正向输出。从志愿服务队伍入手,注重文旅短视频制作宣传、文旅艺术空间展演、研学旅行策划等这类新型文旅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育,引导更多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旅服务中来,并给予这类群体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适时成立文旅志愿者服务联盟。从老百姓期盼入手,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搭建社区、居民、游客建言献策、参与文旅发展的平台,把老百姓的吐槽点转化成旅游的发力点,把老百姓的私域流量转化成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把老百姓对旅游的关注度转化成对旅游的支持度、参与度,更好地凝聚民智、发挥民力,让有温度的城市成为全体老百姓共同的价值追求。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将文化属性深深地厚植于镇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突出旅游景区的精神文明属性,将旅游景区打造成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示范窗口。

期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并多提出更多宝贵建议!

文章关键词: